top of page

藝術家主理的突破性畫廊 Yrellag Gallery



近年民間藝術組織、藝術家主理空間 (Artists-Run Space) 突然興起。而位於中環半山太子臺的 Yrellag Gallery 由藝術家籌辦,由四位本地藝術家周鈞朗、 李本瀅、藍曉恩、林嘉儀共同創辨,主力開拓新晉藝術家市場,為半商業半文藝的獨特畫廊。香港的藝術市場對於新晉藝術家而言,展覽的租場費用和場地批核的門檻很高,「生存之道」是年輕藝術家共同面對的問題,而畫廊創立目的正是為有才華的 年輕藝術家帶來新際遇。


Yrellag 是 Gallery 的倒寫,靈感來自畫廊旁的列拿 士地臺(Rednaxela Terrace) ,翻查發現是因為當時年代的中文是由右至左閱讀,結果把英文也倒寫了,他們便把這種幽默帶入畫廊。太子臺這個空間可以說是畫廊理念的根基,林嘉儀 (Miki) 提到籌備畫廊的那段日子令畫廊與周圍鄰居連結更深入。


「所有事都由這個地址開始。」



由藝術家變為畫廊策劃人


四位都是香港藝術學院的校友,在求學期間經已互相認識,由藝術家身份踏出一大步成為畫廊主人是他們的嶄新嘗試。四人各有職責和分工,周鈞朗 ( 阿朗 ) 主要「落手落腳」裝錶作品、整理帳目和展覽空間設計,林嘉儀、李本瀅和藍曉恩則負責藝術買賣、藝術家聯絡等畫廊內部行政工作。這些都是作為藝術學生從未經歷過的工作,他們的新日常就是不停嘗試、不停摸索。平衡雙重身份的工作和思維, 與畫廊一同成長。


由創作藝術到鑒賞甚至推廣藝術,又是另一門學問作為畫廊主理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,就是為收藏家和市場帶來年輕而有潛力的藝術家們、及新鮮的藝術體驗。他們提及畫廊的定位是把畢業三到五年內,有潛力的年輕本地藝術家帶到觀眾面前。林嘉儀 (Miki) 更指出其實年輕的藝術家雖然寂寂無名但其實才華洋溢,他們只欠東風,需要機會展出作品。畫廊也正在實驗不同媒介的展覽模式,考慮在未來進行多媒體藝術甚至更破格的展覽。「我們作為畫廊, 也正在學習。」他們的大無畏精神為太子臺持續帶來驚喜。


香港藝術界別近年來開始進行轉型,更多人開始着眼於中小型甚至民間藝術團體,頂級畫廊一枝獨秀的神話也許亦漸漸散去。藝術家主理的畫廊在商業化中有著人情味,希望作為團體去連結藝術家、收藏家、甚至一般藝術愛好者。他們是把充滿文化底蘊的藝術呈現及大眾的推動者。




與年輕⼀輩的思想碰撞


李本瀅(阿本)在就讀香港藝術學院前,是為香港天文台的前台長,退休後連同三位藝術家創立 Yerllag Gallery。他覺得⾃⼰與年輕⼀輩的藝術系同學的思想尚未能完全接軌,慨嘆⼤家成長的環境、看到的事物有點不⼀樣。雖說如此,他覺得⾃⼰與年輕⼀輩的碰撞其實是不斷誘發新靈感,大家交流過後「將其內化」,成為了彼此的創作靈感,不論是創作或鑒賞藝術也能走得更遠更多元。藍曉恩則表示畫廊的不同項目都是由眾人提出、再共同決定,由年輕一輩提出的項目模式包括社區藝術、表演和科技藝術。透過溝通和各種實驗性藝術形式,不但「說服」了阿本接受及嘗試年輕藝術,更為畫廊風格增添玩味。





對本地藝術圈仍然抱有期望


對於香港近年由「文青」、「本地」文化概念開始, 令社會大眾提升對創作和藝術的興趣,他們表示對此 十分歡迎。「這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觀眾群,為他們解說不同藝術的意義和理念,是重要的第一步,更為藝術降低門檻令更多人更容易地接觸藝術,不再高高在 上。」但長遠來講,如何提升整體觀眾質素和美術鑒賞力需要藝術家、畫廊甚至藝評人、教育體系共同協作。雖然目標遠大,但他們依然充滿盼望。阿朗認為只要是好的藝術,總會被人賞識,年輕人不認為一時的失意或頭幾年的碰壁而沮喪、放棄。創作是一門堅持的藝術,相信自己相信本地藝術社群,總有出頭的 一日。



Yrellag Gallery

中環太子臺 13A 地下



 

全文轉載自 Young Club Magazine 《藝術家主理的突破性畫廊Yrellag Gallery》

51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